
(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Global Panorama)
記者,一個奇怪嘅行業。用麥太直線邏輯,讀得新聞系就會畢業做記者。而偏偏每年都有唔少成績幾好嘅學生入讀新聞系,理由不外乎實踐抱負、擔起使命、「走在事實最前線」好型,之類。
記者,一個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嘅職業。《明報》前總編輯劉進圖而家係捍衛新聞自由嘅代表之一,但佢幾年前同陳惜姿就初出茅廬嘅記者人工微薄一事起爭議、予人刻薄員工嘅形象,又唔知有幾多人記得。幾年過去,記者入職薪酬,又好似冇點變過。
記者,一個孤芳自賞嘅職業。寫文嘅會感嘆自己一份稿雕琢幾耐,用字有幾精煉;編輯會為起條好題、排個靚版而自豪一番。但對讀者嚟講,通常都係不知不覺。睇網上版新聞的話,就更加唔好講咩版面配置。
記者,一個近似恐龍嘅瀕危行業。未有 iPhone之前,資訊流通速度冇咁快,讀者睇尋日嘅新聞理所當然。今時今日,人人欲練神功拎起 Smartphone,交通意外、火燭爆炸,總有一個市民喺左近。任突發記者手車再快再辣,都始終慢人一步。資訊不對稱嘅時代過去,記者壟斷資訊、「我寫嘢你要睇、我講嘢你要聽」嘅現象扭轉,仲憑乜嘢叫人買份報紙落下廣告?
記者,一個主動變被動嘅行業。政府以前開 press con ,記者負責問問題,轉數高、反應快嘅行家可以打蛇隨棍上。而家高官出嚟自說自話之後轉頭就走,一時開吹風會引導輿論,一時寫網誌請君入甕。就連以前可以勾線嘅警察、消防無線電都數碼化埋,突發記者固然難以快過差人到場,唔好彩隨時等清晒場、發埋稿先知有事發生。
記者,一個被迫上梁山,非變不可嘅行業。沉迷支筆有幾秀麗、行文有幾流暢、幾咁刻苦耐勞已經別無意義。唯有尋求新嘅定位,為讀者創造價值,先會見到轉機。呢頭壹傳媒紙媒衰落,嗰邊經濟日報業務蒸蒸日上。原因?人哋定位清晰,專門做經濟新聞,政治社會新聞次要,對準目標廣告客戶、建立入門網站如《經濟通》及《地產站》鞏固讀者群。
記者,處境未及王維基坎坷。香港電視免費電視牌照發牌無期,拍劇燒銀紙難以持久,王維基忍痛 hold up 節目製作,全力發展網購業務,以期養大現金牛供養電視營運,擺脫廣告商制肘。成敗未知,但王維基轉型在先,記者前車可鑑。
記者,必須追求深度、追求專門嘅行業。唔好鬥快, Facebook 同高登一定更快。唔好鬥多, Google一定更多資料提供。要鬥深,要深耕細作,發掘尋常人不為所知嘅真相。要鬥專,要專心致志做某一個範疇,長尾理論話齋,喺互聯網時代,固定成本近乎零,越有條件做得更 niche 去迎合某一小眾。
記者,需要可持續發展嘅模式。文人辦報時代已成過去,老闆唔係開善堂,要睇住盤數。有資深傳媒人用 crowd funding 方式start up 通訊社做深度調查報道,係正確嘅方向。錢籌咗返嚟,係成立基金令養滾錢,抑或好似誠品同百老匯電影中心咁拉上補下,大家各師各法。但肯定唔係累鬥累燒銀紙、講抱負拋頭顱灑熱血或者哀悼「新聞行業最黑暗嘅一天」。The worst is yet to come.